罗兰多·比安奇的名字很难激起涟漪,毕竟职业生涯并没有拿得出手的个人荣誉,倒是给人一种流浪汉的感觉。但他绝非一无是处的地步,不然他不会在2007-08赛季被曼城以队史第二高的转会费招募,不然他不会在2006-07赛季与伊布、托尼在意甲射手榜上PK过。
其实,以比安奇的家境,他完全可以坐享其成,他的父亲是一家物流公司的老板,此外还经营着一家名产品公司,但他却没有活成花花公子的样子,远离灯红酒绿,他更欣赏母亲的厨艺,理解父亲的辛苦,所以,拿到驾照的他只选择了一辆Smart,相对其他富家子弟,低调多了。
喜欢宅在家里看肥皂剧的比安奇性格内敛,甚至有点乖乖男的感觉,当时他在青训队一次膝盖重伤后,一直没有打理头发,于是有了“长发男”的形象,而在伤愈复出的第一场比赛中就完成帽子戏法,他本想趁此剪短一些,但却遭到了父亲的拒绝,因为父亲相信这是好运的开始。
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可以是一步之遥,也可以是咫尺天涯,比安奇的前三年职业生涯基本属于荒废阶段,他总共捞到了5次出场机会,虽然年轻人总被教练以来日方长式的口吻安慰,但在意大利国青队一直顺风顺水的比安奇渴望迎来属于自己一战成名的舞台。
亚特兰大的青训模式一直是意大利的金字招牌,但并不意味着不存在适者生存的道理,17岁就跻身一线队的比安奇一直等到2003年才迎来了相对稳定的出场时间,但17场比赛下来,颗粒无收的他又被怀疑不思进取,人们根本看不到传闻中「脚下技术细腻、身体素质硬朗」的新星,反而小一岁的帕齐尼风头更盛。
在亚特兰大不幸降级的剧情里,清洗与重建的工作并举,没有打出名堂的比安奇被迫离开,虽然接纳他的也只是身处意乙的卡利亚里,但大脑里是逃离大于选择的情绪。
好在上场时间充裕,还在撒丁岛的球队重返意甲,并没有随波逐流的比安奇默默发光,至少他参加了雅典奥运会,但更大的惊喜是在2004-05赛季,出场32次打进7球的他成为卡利亚里稳居中游的关键先生,只是当时人们都讨论的话题都围绕在老而弥坚的佐拉身上。
雷吉纳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美中不足的是,拿到主力位置的他9场比赛只打进了1球,随后因为受伤赛季报销,好在雷吉纳主席从没有怀疑自己的眼光,若干年后,比安奇转会曼城时说:“雷吉纳主席福蒂待我就像儿子一样,所以从我身上赚钱看起来是这么的天经地义。”
知恩图报的前提是自己走好运了。2006-07赛季,比安奇在40场比赛中打进20球,被称为吉拉迪诺二世的他进球数压过吉拉迪诺本人,对阵AC米兰时贡献过逆天的世界波,对于庙小的雷吉纳而言,这就是保级之路的救星,但也意味着随时失去的可能性。
意甲一些豪门蠢蠢欲动过,比如那不勒斯一直在积极游说,但雷吉纳600万欧元的报价成了拦路虎,比如尤文图斯要为特雷泽盖找接班人,但电话门事件让一切戛然而止。
不过好饭不怕晚,曼城登门拜访了,并认为以比安奇1米88的大块头和冲击力完全适用于英超赛场。这并非客套话,在意甲最风光的一年,身为前锋的比安奇的犯规次数居然名列前茅,7张黄牌数量让一些后卫“望尘莫及”。
1300万欧元+10号球衣的承诺,24岁的年轻人有远走高飞的既视感。要知道,泰国富豪前总理他信控股的曼城在2007年夏天一口气引进了8名球员,比安奇是其中最大的一笔。可到曼彻斯特的第一天,意大利前锋就搞了个乌事件龙,他居然被司机拉去曼联训练场,冥冥之中预示着一些东西。
19场4球,一个寒酸的成绩单,实际上曼城处子秀即斩获了进球,当初对他器重的埃里克松直言:“我们需要一个更有速度、更有冲击力的前锋。”而加盟才两个月的意大利前锋就开始抱怨出场时间减少、饮食不习惯,吵着要回亚平宁,在曼城,能感同身受只有同样不尽如人意的同胞科拉迪。
新帅马克休斯的上任,巴西前锋若的报道,都在成全比安奇试图逃离的想法,可关注他的国米并没有付诸行动,而面临降级危机的拉齐奥选择了英伦失意人。
17场4球,准确说943分钟,这是比安奇的相对进步,至少对阵AC米兰时进球了,至少拉齐奥扭转了退势,但并没有将短暂加盟的比安奇视为关键先生,罗基和潘德夫的组合更被信任。
在都灵,比安奇度过自己职业生涯最稳定的5年时光,在降级和升级中徘徊的他学会了荣辱与共,2013年大连阿尔滨曾对他发出过邀请,但比安奇用71粒进球支撑着自己当初的选择,要知道,2009-10赛季的乙级联赛中出场 39场打入 23球的他是“公牛”升级的第一主角,而当时他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的邀约都被他拒绝。
因此,理解比安奇告别都灵时为何热泪盈眶,球迷为何在呼喊他的名字。30岁离开的他,在得与失中平衡了,昔日他被称为新维埃里,最高级别的享受也只是跻身国家队的候补名单,倒是2007年曾在一场慈善赛中和齐达内并肩作战让他一直念念不忘。而立之年变成了流浪汉,博洛尼亚、亚特兰大、马洛卡、佩鲁贾都没有完整见识过他的射术,反而伤病沧桑了他那张原本英俊的脸庞。
关于比安奇的评价,有人说高开低走,有人说昙花一现,但之于自己而言,或许已经知足了。
现在,足球还是他的生活,退役后的不再内敛,时常以评论员的身份评头论足,也正是如此频繁发声,人们才想起原来他在这里,原来他曾有这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