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形中场的442阵型,真的适合现在国足吗?
文丨雷杰深
编辑丨fpy
在今年亚洲杯上,我第一次看到阿曼国家队的比赛时,很惊讶地发现他们使用了一个很“复古”的阵型,就是菱形中场的442。
而那个时候,阿曼国家队的主教练正是伊万科维奇。他来到中国队后,把这套打法也移植了过来。
阿曼队的菱形中场站位
菱形中场的442阵型曾经一度在足坛很流行。比如2006年德国世界杯上,东道主德国队采取的就是这样的阵型。
克洛泽和波多尔斯基担任双前锋,巴拉克踢前腰,弗林斯踢后腰,施魏因施泰格和施奈德出任左右前卫。也差不多是在同样的年代,杜伊科维奇执教中国国奥时也习惯使用这样的阵型。
在多哈亚运会上,杜伊的中国队以郜林和朱挺为双前锋,郑智出任前腰,陈涛被放在左边前卫的位置,擅长下底传中的沈龙元担任右边前卫,攻守俱佳的周海滨出任单后腰。
但是,这样的打法自从2008年以后,逐渐不再流行。世界足坛的常用阵型变成了4231或433。瓜迪奥拉执教巴萨后,创造出了许多更为新奇的打法。
而孔蒂又把意大利足坛比较多见的三后卫潮流、尤其是343阵型成功“推广”到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足坛。但从此以后,直到今日,菱形中场的442阵型都不再是世界足坛的主流。换句话说,这个打法已经“退流行”十多年了。
意大利名帅安切洛蒂曾一度认为,442阵型是最好的防守阵型。但他所说的这个442,指的是平行中场站位的442,即中场中路安排两名攻守平衡的“中前卫”,而不是一前一后的“前后腰”站位。
这种平行中场442的打法,曾多见于英超联赛。在英超联赛创立后的前期和中期,几乎所有球队都打清一色的442平行中场,甚至英国的著名足球杂志也叫《442》,它几乎成了英国足球文化的一部分。
这个阵型的好处就是两个字:平衡。它可以有效覆盖到场地上的大部分区域,不会在某一个局部暴露太多的空间。
而且,这个阵型球员也易于掌握,每个人对自己的职责相对清晰明确,理解起来并不复杂。扬科维奇率领中国队在客场击败泰国时,使用的就是这个阵型。
但是,如果我们把442阵型的中场由平行站位改为菱形站位,那么这个阵型只是名义上还叫“442”,实际上与平行站位有着天壤之别,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我相信,安切洛蒂绝对不会认为菱形442是“最好的防守阵型”。
那么,当今足坛除了中国队,是否还有球队采取菱形中场442的打法呢?其实是有的。离我们最近的例子,就是斯卢茨基的上海申花。但是,申花可以这么打,并不代表中国队也适合踢这个阵型。
菱形中场442打法中最关键的位置,我认为是后腰。这个位置上的球员,在场上的覆盖面积、位置感、跑动能力、对抗能力,都是缺一不可的。
申花队的单后腰是阿马杜,他在中超联赛中可以说是最好的后腰;但在国家队层面上,伊万科维奇在两次对阵新加坡的比赛里,使用的单后腰分别是王上源和高天意。
我并不是想质疑两人的能力,我想表达的是:以他们的特点,在这个体系里担任单后腰,势必会承担非常大的压力。
中国队主场对阵新加坡首发基本阵型
中国队客场对阵新加坡的比赛,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每当中国队前场进攻未果的时候,新加坡队断球打反击,总能很轻易地直接面对中国队的防线球员,中国队的中场会很容易地被对手所通过。
这会让中国队的防线球员疲于奔命,尤其是在中国队前场进攻效率不高的情况下,屡屡被对手快速地攻到本方半场30米区域内,中场无法对对方的进攻进行有效的延缓。
而在天津进行的这场比赛,我们很明显地看到,单后腰高天意在场上也一度陷入困境:对方持球进攻时,他不敢轻易上抢,因为一旦自己失去位置,对方过掉他就能直接攻击中国队的两个中卫。
而当对方把球打到边路的时候,高天意如果选择靠近边路帮助防守,中路门户同样洞开。
这让高天意在移动和选择位置的时候会有所顾虑。高天意本人持球时,对方会有两到三人上前围抢,也让他很难合理地把球分出来。这让高天意进退维谷。
当然,出任左边前卫的李源一在防守时会选择内收,来帮助高天意。但一旦中国队获得球权,这样的站位又会直接导致球队无法及时地拉开宽度,中路过于密集,难以有效地反动反击。
或许会有人问:你认为这个阵型不适合中国队,可是为什么中国队会赢新加坡4-1呢?
其实,决定中国队赢球的几个关键点,都和菱形中场的战术没有太大关系。甚至可以说,中国队下半场锁定胜局的时刻,恰恰和改变了阵型有关。
我们可以复盘一下下半场比赛的过程:第59分钟,韦世豪换下了谢鹏飞。但此时此刻,中国队的阵型并未发生改变。
这是一个对位换人,韦世豪出场后,直接站在了谢鹏飞之前踢的前腰位置上,这也不是韦世豪所擅长的位置。中国队的阵型依然是菱形中场。此时,比赛尚未进入转折。
韦世豪替补出场担任前腰,中国队基本阵型不变
33这个点球来自于一个前场定位球,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并非在运动战里产生。
中国队罚进点球后,新加坡队就不能3以守为主了,他们需要攻出来。
比赛的第二个转折点发生在第73分钟,王上源换下了费南多。这个换人之后,中国队场上的站位发生了改变:高天意和王上源搭档双后腰(或者可以说是“双中前卫”),韦世豪来到自己擅长的左路,踢左边前卫;李源一则是被挪动到了右边前卫的位置。
中国队的中场由菱形站位变成了平行。这样一来,每个人的职责明确多了,中路的防守也稳固了许多。
王上源出场后,中国队改为平行442
当中场中路有两个球员在的时候,防守时可以有明确的分工:高天意上抢的时候,王上源可以保护;王上源上抢的时候,高天意可以保护。
可是,这样的局面只持续了6分钟。因为6分钟之后,比赛迎来了第三个转折点:李源一被红牌罚下。
第79分钟,李源一对对方球员犯规,被出示红牌。中国队在李源一被罚下后,调整成了“441”阵型:高天意和王上源的双后腰组合不变,武磊回撤到左边前卫的位置上,韦世豪挪动到右边前卫,张玉宁出任单前锋。
这种情况下,中国队绝无可能再回到菱形中场的站位。赛后有球迷戏称:李源一吃到红牌,最大的“功劳”其实就是彻底修正了中国队菱形中场的站位,让中国队无法再改变阵型,反倒稳固了球队的防守。
李源一被罚下后中国队的441站位:武磊韦世豪分居两侧
当然,李源一染红并未给场上局势带来什么此消彼长的变化,因为他的犯规堪称“极限一换一”,让对方球员周俊衡无法继续比赛(当然,我们并不提倡这样的做法,只是在分析场上的局势)。
新加坡队在此前就早早用完了5个换人名额,周俊衡受伤后他们无法再换人,场上就出现了10打10的局面。
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周俊衡刚被换上场3分钟,是新加坡队的“生力军”,而李源一已经踢了接近80分钟比赛。这样的“一换一”,对中国队来说是稳赚不赔的。
再者,比赛的人数越少,场上的空间就越大。而在双方各一人下场、场上空间变大的情况下,往往对个人能力更强的球队更有利,因为他们会更好地利用空间。武磊和韦世豪分别反击破门,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中国队能够在下半场取得3个进球、拿到一场胜利的关键因素,主要在于三点:
一:在一次定位球进攻中制造了点球;
二:改为平行中场后球员位置和职责更明确、宽度拉得更开、防守更稳固;
三:双方各损失一人后进攻空间增加,新加坡急于扳平比分的前压更增大了反击的空间。
而伊万科维奇所坚持的菱形中场打法,存在的几个问题尚未找到解决的答案:
一:缺乏有足够覆盖面积、跑动能力和防守硬度的后腰球员,导致后防线常常要直接面对对方的攻击;
二:进攻中的宽度无法拉开,只能依靠费南多的个人突破,其他办法不多;
三:中场球员集中在中路的情况下,两个边后卫的套边助攻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因此,目前菱形中场的打法,给中国队带来了很明显的攻防两方面的问题。
其实,这些问题不光出现在中国队身上,在欧洲豪门身上也曾产生过:2006-07赛季,切尔西引进了舍甫琴科、巴拉克两名巨星。
为了按照老板阿布拉莫维奇的心意将这两人排进首发阵容,时任切尔西主教练穆里尼奥被迫改变了自己在前两个赛季赖以成功的433阵型。
他让德罗巴和舍甫琴科搭档双前锋,在中场排出了一个“钻石型”的站位:巴拉克踢前腰,兰帕德踢左前卫,埃辛踢右前卫,米克尔踢后腰。原本在边路可以制造巨大威胁、拉开进攻宽度的罗本被拿出了首发阵容。
结果就是切尔西进攻时在中路挤成一团,每个人都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踢得非常别扭。那个赛季,切尔西最终丢掉了联赛冠军。
而对于目前的中国队而言,好消息是对阵泰国的比赛要等到6月份,还有充足的时间让伊万科维奇来重新考察队员,并对之前两场比赛进行战术复盘。主场4-1拿下新加坡,其实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在。
比如对方送出的点球,以及新加坡在本方球员被铲伤时刚好已经用完了换人名额,都是中国队意想不到的利好。但对阵实力更强的泰国,我们不能保证自己还会有如此好的运气。
在对阵泰国时,菱形442的单后腰阵容是否能很好地应对泰国的进攻?我们的球员在这个体系下如何更好利用场地的空间、选择合适的位置、提高进攻的效率?这些都是伊万科维奇需要慎重考虑的。
经过这两场比赛后,伊万科维奇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球员的个人能力和整体实力,和他2010年在山东执教时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而我们的下一个对手泰国队也早非吴下阿蒙。
伊万科维奇在新加坡客场取得领先后依然换上进攻球员,并未调整阵型加强防守,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对中国队目前在亚洲足坛的定位和实力认识不够全面。
由于我们在与泰国交手后的对手是强大的韩国队,而泰国队在本小组最后一轮将对阵新加坡,这就要求中国队必须在主场拿下泰国,才能掌握出线的主动权。
面对如此关键、几乎是“一战定生死”的比赛,伊万科维奇的任何战术决策都必须慎重,尤其届时我们将缺少武磊和李源一。
我并非足球专业人士,此前也很少谈及技战术,因为我相信任何一个职业教练都比我要更了解这些内容。 但或许在某些时刻,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多听听不同的意见,也并不是坏事。
关于国家队的技战术打法,最终的决定当然还是要由主教练伊万科维奇先生来做出。 希望他在6月份能够证实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我真心且迫切地渴望着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