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贾岩峰报道“总有人把我跟武磊放在一起对比高下,其实我们两个压根不是一个位置,不是一个类型的球员。”
“我儿子想走职业足球路线,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走,都很迷茫。”
“足球从娃娃抓起谁都会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久久为功才是青训最需要的,没有一个顺畅的通道只抓局部青训,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足球的现状。”
“好的教练不只是下命令管人,而是要让上下同心勇于担责,要帮助每个球员找到最好的自己,彼此成全。”
以上观点来自“老国脚反思录”第二期的报道对象——李金羽,他是2004年亚洲杯亚军队成员。亚洲杯小组赛前两战结束后,大羽接受了本报的专访,尽管记者扔给了他很多敏感问题,但他都勇敢地接住了,而且还给出了不少高质量的答案。
◆《足球》:看亚洲杯了吗?大家对于国足两场0比0的意见还是挺大的。你怎么评价这两场比赛?
李金羽:我觉得两场0比0的比分相对于国家队使用的阵型打法而言,比较客观。352和532的阵型我们更偏重于532,这种打法想要赢得胜利有太多比较苛刻的条件,世界上能在正式大赛中做好的队伍也没几个。
◆两战零进球,首发的武磊被骂惨了。有些球迷喜欢把你跟武磊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怎么看你们两人之间的对比?
其实我跟武磊压根不是一个位置上的球员,个人技术特点和位置特点都不太一样,没有太多的可比性。我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中路球员,而武磊的特点更侧重于在边路,尽管联赛中有时候武磊的位置看起来也在中路,但那不过是进攻三角中的一个点,是可以随时换位的。一般来说,中路球员和边路球员最基本的区别就是中路球员要随时准备面对四面八方来球,也随时向四面八方传球,也就是要有一定的组织和分球能力。而且因为总是直面对手大门,所以要随时跟对手抗身体,也随时准备要进入禁区去完成射门,有时候需要参与回撤防守。
边路球员则主要活动在对方防守线的侧翼,主要职责是通过边路突破、传中和内切等方式为球队创造机会。边锋通常需要具备良好的速度和敏捷性,以及一定的技术动作灵活性,用跟队友的传跑互动撕破对方防线。武磊在联赛中的进球经常都是与团队进行配合,接应队友的传球,然后有队友和他配合拉开对手的防线制造空当,利用他的后插上速度和抢点能力打进的。而我没有速度,我的大多数进球都在禁区附近,什么姿势的都有。
◆普遍观点认为,武磊在联赛中发挥得更好,因为联赛里有奥斯卡这样的队友。你怎么看?
武磊在国家队所扮演的角色和联赛里扮演的角色还是有较大差别的。联赛中武磊在他最擅长的位置上,用他最习惯的进球方式去进球,有队友给他做球策应;但是在国家队,他从边路来到中路后,位置的改变与他的技术特点本身是有差距的。也许有人说,到了国家队就得适应国家队的要求,但每个人的技术特点和踢球习惯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好比用右手吃饭的人如果忽然让你改左手并且不让你洒一个饭粒,用同样的速度吃完同样数量的饭菜,这似乎也不是说做就能做到的。
在亚洲杯上,武磊经常要在中路活动,有时候回撤拿球再上去,不管是边路还是中路,能够跟他做配合的队友也不十分明确,而他又不是一个人单挑对方防线的类型,他在联赛中的打门多数情况下都是看准了时机跟队友一起行动的,但在国家队这两场,需要他在禁区内突破防守去随机完成射门,而且传球质量和落点也都很随机,这些都不是他擅长的方式。
◆《足球》:你第一次入选国家队是什么时候,你还记得当时队友都有谁吗?
李金羽:我第一次进国家队的时候是1997年,我还没有过20岁的生日。那时候能入选国家队的大背景是,1996年国家队的亚洲杯成绩不好,1997年戚(务生)指导执教国家队后就开始进行人员调整,我们一些健力宝球员被选中后送回了国内,一共选了六个队员回来,最终留下了四个,我是其中之一。这点上我很感谢戚导,他让我的国脚生涯按了快进键。我还记得我初次入选国家队的时候,队友里有高洪波、曹限东、高峰和姜峰他们。那时候我太小了,整个人都是比较拘谨的,平时大声说话都不敢,见谁都得叫哥。(笑)
◆我看了一下你的国家队履历,发现你跟塔吉克斯坦和黎巴嫩也都有过交手经历,也都进过球。你觉得这两个老对手都有什么变化?
我打塔吉克斯坦应该是在1998年亚运会上,打黎巴嫩是2004年亚洲杯之前的热身赛,其实这些对手也不是想象的那么好打,别看他们国际足联排名不高,但是他们很会比赛,除了他们还有叙利亚和越南,当年我踢这些队的时候总是被踢得要么血溅当场要么满腿青紫。这次亚洲杯上的塔吉克斯坦要比黎巴嫩实力好一些,黎巴嫩要更保守一些。这两个对手基本上不怎么防守,尤其是在国家队拿球和进攻的时候,没用我那个时代经历的各种狠招手段,这种变化可能是基于对我们实力判断的改变吧。
◆你打过2004年的亚洲杯,那届亚军的成绩也是近20年来中国在这项赛事上最好的成绩了。在你看来主要原因是什么?
上下同心,勇于担责,这是我最深刻的感受。那届国家队从足协到球队,从教练到每个球员的想法都一样,大家本来都是奔着冠军去的,信念特别坚定。阿里汉获得了所有球员的高度认可和绝对支持,大家对他所有的要求都百分百执行,因为我们都感觉在他的手下找到了自己最好的一面,而他对于所有的球员也都采取积极鼓励和最大限度包容的态度。
其实我们走向决赛的道路并不平坦,开局就差点儿翻车,可是犯了错也不会被苛责太多,所以大家还敢拼。那届国家队大家最喜欢的就是自发聚在酒店大厅里聊天,有时候交流业务,有时候说说自己的喜怒哀乐,每个人都喜欢跟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因为很在乎也很愿意融入集体。阿里汉对我们那一代人的影响还是挺深的,他让我明白了好教练其实更多的是成全球员。帮助球员找到最好的自己,与其说是管理不如说是给予我们最坚定的信念,最正确的方向,让每个人用最好的能力去帮助其他人,同时也得到其他人的帮助。
◆《足球》:你怎么看待中国足球职业化这么多年国家队水平越来越差?甚至有人开始呼吁回归专业体制了。
李金羽:我觉得职业化的道路没有走错,我们的问题在于一些该做的工作没做好,最突出的问题在于青训体系的搭建。拿我亲身经历给你举例,我儿子想踢球,他说也想走我走过的职业球员道路,他能不能成功我不知道,但我至少支持他朝着这条路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可是哪有路啊?以前我小时候有的那套学习足球的体系彻底没了。想在一个城市完成向职业队伍进发的目标感觉很茫然。
足球仅仅学还不够,得有足够数量的比赛和竞争,这些现在都没有了。足球从娃娃抓起的道理都懂,但抓完了娃娃送去哪里?送不送得出去?职业足球需要的娃娃跟谁要?这些娃娃的水平怎么样?质量谁来保证?全都是未知数。职业化只是表象,底下没有扎实的人才输送机制做支撑,最终只能是现在这种情况。
◆以前的青训是地方体育局的政绩,是国家统一要求的任务,但自从足球被推向市场以后,搞青训就成了吃力又不见得讨好的事情了。
是啊,职业联赛有了,但我们始终没有一个支撑职业化继续进步和提升下去的后备力量做保障,没有高质量的新鲜血液输送,没有好的人才竞争机制。日韩这两年出人太快了,我们刚好相反。因为做青训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于收益,职业俱乐部即便想做,也顶多从13岁开始,可实际上真正的职业球员,应该从6岁开始就打好基础,这段空白谁来填补?怎么保证质量?从底层到顶层没有一条畅通的路,有的是某一段看起来遍地黄金,有一段又悬崖万丈,有一段到处地雷,还有的直接就是死胡同。抓青训是真理,但如果不把这条路打通,只抓局部,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足球的水平。
◆以前踢进职业队是靠过关斩将一路杀到终点,现在踢职业队是看谁能坚持,谁能熬,谁能咬牙坚持到最后自然就是职业队员了。
目前现状的确如此。都说这些年外援抢占了太多中国球员的位置,话说回来,如果有本土人才可用。谁不想用啊,不光是急功近利的问题,人才质量断崖式下跌也是事实。看看国家队近十年的射手榜变化,就知道国家队没有前锋可用太正常了。
◆那么想要搞好青训,你觉得最应该注意什么?
足球运动淘汰率很高,我觉得青训如果真想保证出人才,就不能忽略那些不能进入职业通道的被淘汰者的可能去向,踢不了职业能不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或者至少有一条能生存下去的出路?踢上了职业能不能有跟其他运动一样的社会地位和正面形象?搞青训不是召集一些孩子参加训练比赛就完事了,青训起到的作用是承载走上这条路的孩子的命运指引,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记得华为的企业文化里有一条,大意是绝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雷锋落泪,要鼓励和支持,并且奖励有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的人。什么时候足球青训体系也能够有这样的氛围,一切都会好起来,因为足球青训领域太需要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久久为功的态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