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NBA词典”栏目。自1986年CCTV首次转播NBA以来,NBA在中国的传播已接近30年。随着互联网文化的兴起,NBA在传播过程中不仅普及了许多专业篮球术语,还衍生出大量广为流传的“NBA黑话”。这些黑话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本栏目将运用专业知识,尝试对这些词语进行解读。
回顾NBA的发展历程,距其创立之初已有近八十个年头。在这一过程中,种族、规则、媒体等各方面的变革不断推动着NBA走向今天的高度。然而,没有哪个时刻比1979-80赛季引入三分线这一决定更具革命性,这一改变彻底重塑了篮球这项运动。在过去的十年中,NBA三分球出手比例逐年攀升,从2013-14赛季的25.9%增长到上赛季的39.5%。自上次有球队在没有投进一记三分球的情况下获胜,至今已有八年之久(2016年3月7日,灰熊106-96击败太阳)。在过去的十年里,五支夺得总冠军的球队以三分球闻名,其中包括四次夺冠的勇士队和今年刚刚加冕的凯尔特人队。
那么,三分球究竟如何改变了篮球比赛?斯蒂芬-库里在过去十年中迅速崛起,几乎已成为三分球的代名词。他拓宽了人们对三分球的想象,让大家意识到三分球可以如此多变和高效。与库里同时期兴起的魔球理念,从数学角度强调了三分球对效率的重要性,推动越来越多的球队开始从数据驱动的角度进行决策,也因此重塑了当代篮球的比赛风格。
在三分球大行其道的时代,牵制力成为衡量球员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一指标反映了球员能够多大程度上吸引防守,迫使对手的防守阵型向他倾斜,从而为球队拉开进攻空间。
根据进攻场景,牵制力可以大致分为无球牵制力和有球牵制力。无球牵制力与投射能力密切相关,投射水平越高,球员的无球牵制力越大。库里就是无球牵制力的典型代表,“库有引力”形容的正是他通过无球跑动就能改变防守阵型,为队友创造出手机会的独特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投射水平并不仅仅指投篮命中率,还需要结合投射位置、出手频率和难度综合考虑。那些出手难度低、依赖队友创造机会的定点射手,即使命中率高,也可能在比赛中被对手放空,比如步行者的阿隆-内史密斯和鹈鹕的赫伯特-琼斯。相反,准星稍逊但出手难度和频率更高的战术型射手,牵制力往往更强。
牵制力还需结合球场位置来评估,不同位置球员的投射标准并不一致。例如,2023-24赛季,内线球员(中锋和大前锋)每百回合的三分球出手数平均为4.3次,命中率为35.7%;而后卫球员的平均百回合出手数为7.6次,命中率为37.8%。特雷-莱尔斯在后卫中虽然投射表现仅稍高于平均水平,但在内线球员中则堪称出类拔萃。
在现代篮球中,空间型内线格外受欢迎。过去,大多数球队在防守时通常会根据体型安排对位,中锋防中锋,后卫防后卫。而如今,如果面对的是空间型内线,继续以体型为标准布置防守阵型,中锋可能会被迫在三分线和禁区之间来回奔波,严重影响球队的防守质量。
相对于无球牵制力,有球牵制力的影响因素更为多样。首先,球员必须能够吸引强力的领防人进行对位防守,并在持球挡拆中让对方中锋远离篮下,调动对方的防守阵型。其次,在面框和低位单打中,球员需要吸引来自强侧或弱侧的协防,迫使对方的防守阵型出现收缩。拥有优秀持球投射能力的球员,如卢卡-东契奇和泰雷塞-哈利伯顿,能让对手中锋在挡拆中上提防守。而在一对一单打中威慑力巨大的球员,如谢伊-吉尔杰斯-亚历山大和尼古拉-约基奇,能够吸引多名防守队员进行夹击。
相对而言,那些擅长突破但缺乏投射能力的球员,他们的有球牵制力通常不如那些投射更好的球员。在防守这类球员时,对手通常会选择绕防和中锋沉退,逼迫他们进行远距离跳投,挑战他们的投篮稳定性。约翰-沃尔和拉塞尔-威斯布鲁克在运动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下滑后,逐渐失去了昔日的统治力,原因就在于此。
总而言之,牵制力是基于球员技术特点和进攻能力的一种价值判断,象征着球员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改变对方的防守阵型。然而,防守策略的布置不仅依赖于对手的能力,还需从己方特点出发。高明的教练往往能在以我为主和适应对手之间找到平衡,比如今年凯尔特人在夺冠过程中所贯彻的四五号位错位防守,既保护了脚程较慢的中锋,又保证了上线防守的质量。
尽管现代篮球的进攻趋势势不可挡,但在这股浪潮下,人们依然在不断探索应对之策。这种攻防博弈,正是篮球这项运动最吸引人的地方。
(N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