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强赛的命运即将揭晓,但是相比三年前,这一话题似乎很难再激起太热烈的反响。这是为什么?
预选赛赛制的变化,让出线算术题变得更加繁琐复杂。也可能是大家已经默认了这个结果:对已经坠入谷底的国足来说,抽不抽签,抽什么签,已经不再重要。
真的如此吗?
从晋级几率上说,抽签结果确实并不重要。身处第5档的国足,几乎没有可能通过有利签运的加持,实现自下而上的翻身。第6档中,“神秘之师”朝鲜和依靠归化飞速进步的印度尼西亚,早已不是吴下阿蒙。前3档9支球队中,8支包揽了亚洲杯八强席位。再对比国足在亚洲杯上一球难进一胜难求的乏力表现,发出“抽谁也踢不过”的感慨,也并不意外。
36强赛的过程也证明了,面对强队,国足能尽力做到的,也不过是少输几个;面对实力相近的对手,比起赢球,国足更应当保证的是不输球;哪怕是面对实力不如的对手,国足也没有必胜把握。36强赛如此,去到门槛更高的18强赛,留给国足有机会赢下的对手,真的不多了。
更何况,早年间的叹息和泪水也一再佐证,哪怕是被舆论鼓吹的“好签”“上上签”,国足也会用一系列失常表现令期望落空。既然如此,不如抛开包袱,轻装出征。
但是从锻炼人才角度而言,抽签结果又是不可忽视的。倘若签运眷顾,抽到了实力相近的对手,“豪赌世界杯”的歪风邪气或将再度沉渣泛起。在成绩压力下,老将长期占位不退等场上问题,以及联赛为国家队让路之类的场外问题,将又一次损耗中国足球本就不富裕的家底。刚刚从反腐风暴中洗尽铅华的中国足球,经不起再来一轮的折腾。
倘若与每一档位中实力最强的对手同组,对冲击2026世界杯的任务而言当然是不幸的,但对中国足球的长期发展而言却是幸事。在冲击世界杯无望的预期下,更多年轻球员有望借此机会,在国家队与高水平对手交锋,并为后续的更新换代完成必要的准备与积累。缺乏高水平比赛,是中国足球人才断档背后的痛点。如果提拔和使用新人得当,这一次18强赛,就是中国足球彻底重新出发的起点。
看淡结果,着眼未来,或许才是看待此次抽签的恰当方式。至于晋级世界杯的结果,它真的没那么重要。